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侨厝群:时尚住宅拔地起侨乡渐变焕新颜
侨厝档案
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侨厝群,位于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风格多样,最具特色的当属由侨胞侨属集资建设的20多栋住宅楼,也就是现在的新村单元房。这些楼房于1984年至21世纪初相继建设,它们有着完善的配备设施,有的甚至还有电梯、停车场等,和城市的住宅楼无异。
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是远近闻名的华侨村。全村总人口1700多人,旅居海外侨胞就有6000多人,主要分布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长安乡亲早年远赴异国他乡拼搏奋斗,事业有成后回到家乡,集资建起一栋栋时尚简约的住宅楼,这无论在当时的农村还是城市,都算是相当新颖和领先的,全面提升了侨乡的颜值和内涵。
今日,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的《福州侨厝——有福之州·侨厝流芳》走进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带大家一起领略华侨村的美丽容颜。
漂泊流离为生计 不忘初心报桑梓
长安村东接连江县琯头镇,南与琅岐岛隔江相望,长安村民出洋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初。当时,因清政府迁界禁海,村民不堪其害,个别有胆略的人,远赴海外谋生。民国时期,战争频繁,更多人因避难或谋生而背井离乡。和大部分亭江人一样,当时,长安人出海的目的地集中在东南亚诸国。
在1940年至1980年,长安村出国人数达到高峰。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乡亲前往香港谋生,20世纪60年代起,移居去美国的人渐次增多,改革开放后迎来热潮。在此期间,涌现出一批爱国侨胞,他们热心家乡公益、倾力支持祖国建设,成为推动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郑维暖、郑维暄、林长干等人正是其中翘楚。
郑维暖于1949年赴香港谋生,在长柄村杨人清提携下,创办“清暖行水手馆”,杨任董事长,他任总经理。1957年至1978年的20多年间,“清暖行”先后帮助数以千计的福州乡亲出洋当海员,并无偿地为他们移居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地办理手续。多年来,郑维暖不仅为团结乡亲,联络感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稳定香港同胞的思想和繁荣发展的氛围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始终不懈地关心家乡建设,和其兄郑维暄等人发动乡亲斥资建学校、办教育、修道路等。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大潮来袭,他经常跋涉闽港,开发经济,主持福州福新路华盛大厦的兴建工程,还参与永盛、华盛、华升以及贵州房地产投资公司等开发项目,为建设新福州作出积极贡献。1981年起,郑维暖连续当选福建省第五届、六届、七届政协委员。
林长干于1974年随着父母远赴美国,起初,他们在中餐馆当帮厨,后来开办了属于自己的餐馆,在美国逐步站稳脚跟。20世纪90年代末,他在美国经营的餐馆达到16家,总投资约1200万美元,帮助当地华侨实现就业300多人。在此基础上,他开展跨行业经营,实现了在餐饮服务、商务贸易的多元化发展。事业有成后,林长干积极投身华侨社团工作。1998年,美国纽约州政府和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批准,美国福州长安联谊会成立,林长干被推选为首任主席。依托联谊会平台,他发动旅美乡亲为家乡建设慷慨解囊。他还回福州投资办实业,动员和引荐230多名旅美福州乡亲回家乡投资创业,极大地促进福州经济社会发展。
在这些爱国爱乡的海外乡亲支持下,长安村的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集资盖起新村楼 侨乡民居焕新颜
漫步长安村,映入眼帘的是风格各异的侨厝,有古朴典雅的青砖南洋厝,有中西合璧的独栋小洋房,还有时尚简约的住宅楼,这些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成为侨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长安人在海外事业有成之后,陆续衣锦还乡,修建住宅。早年间,乡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闯南洋’的乡人回乡后建成了融合中国传统民居和南洋建筑元素的南洋厝。后来乡人的足迹越来越广,他们陆续把侨居地的建筑特色和先进理念带回家乡。”长安村党支部书记宋美榕说,长安村侨厝群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一栋栋由侨胞侨属集资建设的住宅楼。也就是说,长安人40年前就住上了现在的新村单元房,这无论在当时的农村还是城市,都算是相当新颖和领先的,全面提升乡村的颜值和内涵。
位于闽江畔的临江楼是长安村首栋住宅楼。1984年,旅美华侨肖邦清首倡集资建设住宅楼,得到村民支持,于是采用现代化工艺和更为牢固的框架结构,盖起了四层楼高的临江楼。临江楼是通过房地产开发模式进行的,由侨胞垫资落成后卖给侨胞侨属。
之后,长安村侨胞侨属又采取先集资后建房的办法,经过努力,先后建成了道头新村、华侨新村、下坪新村、华侨新村、得力楼等,共有20余栋6至8层高的住宅楼,建设标准与城市住房无异,近百户村民搬迁至套房内居住。
2001年,为美化家乡,点缀闽江岸畔,感天长安海内外益善会聚集侨胞56户,投资1800万元人民币建设感天大厦。感天大厦于2003年竣工,建筑面积11480平方米,占地7.8亩,共l6层,其中一二层作为居民活动场所,其余为住宅楼。大赛内设电梯,停车场、车库、休闲场所等配套完善,设施齐全,成为长安村的标志性建筑,在当时马尾至连江都是独树一帜的高层住宅楼。
宋美榕说,长安村侨胞侨属集资建设单元式楼房,经济又实惠,在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还节约了大片宝贵的土地资源,让侨乡面貌焕然一新。
侨捐公园连成片 扮靓侨乡好风光
除了侨厝群外,星罗棋布、风格各异的公园,也是长安村的一大特色。在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有继栋公园、凤冠公园、道祥公园、宝锦公园、山德公园、怡然公园、益善公园等12座公园,这些公园都是侨胞捐建的,有的公园以捐建人命名。它们犹如一颗颗明珠,串起了一道道乡村美景,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捐建公园在侨乡有传统,但像长安村一样建有这么多公园的实属少见。在长安村,为何捐建公园成为时尚?宋美榕说,长安乡亲在海外生活,发现海外社区环境都很优美,便想“搬”回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父老也有机会享受这样的好生活,当一个公园兴起后,其他侨胞纷纷效仿,共同扮靓了侨乡环境。
建于1987年的继栋公园是村里最早的公园,由旅美华侨林继栋捐资20万元建设。园内巧架云桥,修建有益寿园、翠仙园、妙凿珊瑚池,分外雅致。
道祥公园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公园。1990年初,旅美华侨林明杰夫妇捐资13余万元兴建了道祥公园,成为远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园中建有约18平方米的六角思源亭和长50 余米、宽3米的白水泥磨光坐椅回廊,树茂馨香,草坪荫绿,有“步园得雅趣”之感。2021年9月,林明杰夫妇的儿子儿媳林飞夫妇延续父辈对家乡的爱,慷慨捐资37万元,修缮道祥公园,于2022年1月竣工。修缮后的公园有机的融入侨乡文化元素,实现从“外貌”到“气质”的翻新。
远在海外的长安人心系桑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侨胞们陆续回乡捐建学校、公厕、敬老院等一大批基础设施,让长安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华侨村。
2004年,美国福州长安联谊会捐资220万元,在长安村建成占地300平方米、共6层楼高的华侨联络中心,以此为平台联结海内外长安村侨胞乡情乡愁。
得益于侨胞的慷慨解囊,长安村乡村振兴“先人一步”。如今,村两委在探索让侨胞侨眷共享发展成果的新举措。
“老一代侨胞有落叶归根的情怀,不少人选择回家乡养老。我们创新推出了服务老年人看病就医的新机制。有就医需要的老人,可联系村两委,由我们指派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接送、陪同就医服务,产生的路费等开支从华侨捐赠的公益基金中列支。这项举措让海外侨胞少了后顾之忧。”宋美榕说,眼下,长安村正着手重修村志,并打造中英双语版,留住老一代侨胞“根”的记忆,延续新一代侨胞的乡情。同时,谋划兴建长安村老人养老中心,让落叶归根的侨胞在家乡安享晚年,成为“有福之州”的“幸福老人”。(马丽清/文 林振寿/摄)
福州有侨 厝厝情深
“厝”,家的昵称,侨的眷念。福州作为全国著名侨乡,侨厝众多,特色鲜明。历经岁月洗礼的侨厝有着怎样的家国故事?光阴荏苒后的侨厝如今又是什么样貌?
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福州侨厝——有福之州·侨厝流芳》专题,走进大美侨厝,追寻侨史印迹,聆听侨乡故事,感受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