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州新闻网 >> 福州统一战线 >> 港澳台侨

林纾的《魔侠传》: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福建贡献

2025-04-10 17:39:03  来源:侨号CHINESEHORN  【字号

  在这个愈发分裂而又彼此相互依赖的世界,文学依然拥有穿越时空与国界的能力。2021年的4月,一件看似冷门却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悄然在西中两国间完成了一场文化的“回声”——中国近代文人林纾(1852年—1924年)一百年前以文言文译出的《魔侠传》,竟被西班牙汉学家雷林克(AliciaRelinque)重新译为西班牙语,以纪念《堂吉诃德》作者塞万提斯逝世405周年。这部“带有中国基因的堂吉诃德”,以一种近乎浪漫的方式,完成了它在中西文化间的“返乡之旅”。

林纾的《魔侠传》: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福建贡献

  《卫报》评论道:“中国读者在书中首次了解到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精神狂乱、沉迷读书的贵族,以及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回荡在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格雷厄姆·格林和萨尔曼·拉什迪等人作品中的冒险故事,这些冒险故事就像罗西南多的蹄声一样,经久不衰。”

  这段文字将世人的目光拉回到百年前中国最初译介西方小说的那一刻。1922年,一个用文言翻译西洋小说的七旬老人——林纾,将《堂吉诃德》这部被誉为“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带入中文世界,赋予这位西班牙“疯癫骑士”以中国士人的理想与气节。

林纾的《魔侠传》: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福建贡献

  林纾 资料图片

  林纾,这位出身福建福州的学者,虽不懂外文,却以其对古典汉语的深厚功力和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感知,翻译了180余部外国小说,从英法德俄到西班牙语小说皆有涉猎。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传播了西方文学,也开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一条新路,成为晚清民初文化转型的一个缩影。福建,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古就是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前沿地带。正是在这片崇文重教、海纳百川的土地上,孕育出林纾这样敢于跨界、勇于尝试、甘为“中西文化桥梁”的人物。

  林纾通过朋友陈家麟的口述,将原作转化为一部典雅有力、充满中国士人精神气质的“再创作”。他删繁就简、增补典故,将骑士精神与儒家理想结合,赋予堂吉诃德以“魔侠”的人格意象——浪漫而不轻浮,固执而不荒唐,有“疯癫”的影子,却是儒侠精神的化身。正如周作人所评价的:“林纾的功绩不可替代,既显示了古文最后的风采,又昭示了西方文学诱人的魅力。”

  不仅如此,林纾的这部《魔侠传》还具有开创性意义。正如《20世纪西班牙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一文指出的,《魔侠传》是中文世界首部翻译《堂吉诃德》的作品,它标志着西班牙文学正式被引入中国,是中西文学交流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而这部译作之后,堂吉诃德在中国,逐步从林纾的理想化重写发展到杨绛、董燕生等人的直译典范,形成一条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映射出中国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精神。正因如此,《堂吉诃德》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精神模板,激励着一代代中国读者面对现实而不失理想、不失尊严。

林纾的《魔侠传》: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福建贡献

  《魔侠传》网络图片时任西班牙驻华大使拉斐尔·德斯卡亚在发布会上指出,将林译翻译为西班牙语,是“对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努力致敬”。而这一“致敬”,不仅仅属于林纾一人,更应送给那个“向海”的福建。

  林纾翻译的《魔侠传》代表着福建知识界和文化界100年前所埋下的种子,它见证了一个福建学者的文化远见,也象征着福建人在推动中国与世界的相遇中所扮演的桥梁角色。贯穿其间的是福建知识人始终如一的文化姿态:开放而不盲从,重义理而敢创新,视“为我所用”为文化融通的根本方式。这种“立足本土、目向世界”的大格局——这也正是福建文化长期以来“开门向海”、沟通中西的自豪面貌。

  在堂吉诃德跨越时空旅程中,那抹夹杂着文言、士气、理想主义的“林纾之笔”,早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束温暖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