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全力推动新时期民族工作提档升级
近年来,罗源县成立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指挥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促进各民族同胞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融合,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罗源大地上处处盛开。2021年,罗源县成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2年,该县民族工作经验材料入选2021年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经验材料》,向全国推广。
一、垒好大厦“金砖头”,夯实民族和睦安居乐业之基
一是推进生活环境宜居宜业。在“造福工程”实施基础上,大力推进民族乡村数字化建设,在霍口畲族乡福湖畲族村、松山镇八井畲族村率先引入数字乡村平台,智慧治理、智慧养老等让民族乡村更加宜居。积极推广白塔乡南洋畲族村人居环境“双积分制”模式,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网等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
二是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县法院创设“畲乡巡回法庭”,构建“无讼畲乡”,相关经验在人民网和《福建民族宗教》刊登。采用“网格员+居民代表+党员”工作模式,加强各族流动人口服务。建设松山岐屿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示范点,建成2个民族团结进步试点社区,让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鼓励各大企业招收各民族员工,实现少数民族员工与汉族员工享受平等的职工待遇。
三是推动“四共”实践走深走实。积极探索打造“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实践示范点,在汉昇小区打造“共居”示范点,在福建省创隆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共事”示范点,在福州民族小学打造“共学”示范点,在滨岐社区打造“共乐”示范点,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县形成各民族和睦友好的良好氛围。
图:罗源县白塔乡南洋畲族村环境整洁、畲风浓郁
图:罗源县开展“无讼畲乡”宣传活动
二、播撒教育“金种子”,培育民族团结常开长盛之花
一是拓展线上阵地。打造罗源民族文化数字云平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云展厅,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相关内容,开展线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同时,积极发挥“罗源统战”公众号作用,创新推出“和美罗源”视频号,发出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营造民族团结好氛围。
二是用活线下阵地。推动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在福州民族小学设立“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福建工程学院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助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功培育福州民族中学和松山镇八井村2个福州市“福籽家园基地”。深入挖掘畲家红色资源,打造畲族红色记忆馆等畲族品牌党性教育展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资源优势,开展畲族红色旅游。
三是抓好关键阵地。高标准建成福州民族小学现代化图书馆,共享福州市少儿图书馆图书资源,提升福州民族中学畲歌传习室、畲舞传习室,推进特色办学。积极推动民族非遗文化进校园,福州民族小学开设“七彩课程”;福州民族中学开设6个民族特色课程,累计完成非遗项目课程140节;飞竹中学积极普及畲医药文化知识,成功获评“中医药文化教育示范点校”。
图: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打造“智慧福湖”数字化平台
图: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与福州民族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暨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活动
三、巧搭文化“金桥梁”,构筑福籽同心共有精神之家
一是文化引路,横跨区域搭桥。积极开展“喜迎二十大 文化润天山”活动,推动民族非遗项目横跨4200公里,走进新疆天池景区交流展示。承办2021年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活动,积极对接民族地区20名青年记者到罗源参观考察,全省各地市兄弟单位到罗源“互观互检”,强化交流。邀请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学生到罗源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是文化引路,系紧亲情纽带。依托“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夏令营等活动,向海外青少年展示罗源民族非遗文化,在海外发出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相关工作经验作法被《福侨世界总网》刊登。积极开展“海青节”活动,连续开展第九届、第十届海峡青年节之“海峡两岸好文章”征文活动,选取部分优秀作品结集出版,增强两岸同胞的感情和民族认同。
三是文化引路,巧搭交流平台。主动承办央视“山海罗源 春意畲乡”活动、文旅部“凤舞畲乡•春季村晚”活动、省级“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活动,网络春节、网络端午节、网络中秋节等活动均在央视频道播出。“赏民俗品文化 欢度端午假期”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罗源县2023年“三月三”暨第十五届“畲族·风”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被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图:罗源县开展2023年“三月三”暨第十五届“畲族·风”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
图:罗源县开展“海峡青年节”活动
四、打造致富“金钥匙”,开启凝心聚力共同富裕之门
一是擦亮国家级非遗“品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发挥畲医药国家级非遗“品牌”效应,推动成立罗源县畲族医药产业发展协会,大力扶持民族乡村畲医药种植规模化,在全县培育一批畲医药种植产业示范基地,2022年以来,完成畲医药规模化种植超1500亩。推动罗源县畲医药传承人入驻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综合门诊部。擦亮“罗源装”品牌,协同福建省闽江学院在罗源县设立畲族服饰文化采风基地,组织非遗技艺从业者参加畲族“手艺设计师”公益培训,推动民族非遗“活态”传承。
二是深耕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在八井村常态化开展《山哈剧场》演出,盘活少数民族古村落资源。引入竹朴乡畲院研学产业,引导谷仓画院发展民族文创产业,引进畲乡里度假区项目,推动文旅商多业态融合发展,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2个,增加村民收入约50万元,带动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种植砂糖桔、芭乐、葡萄、百香果等农作物,通过经营采摘体验项目,形成了千亩采摘园,打造集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农业,创造年产值达60多万元,累计带动就业100余人,助力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实施人才孵化工程,搭上经济效益“快车”。开展食用菌实用技术培训、茶叶花卉实用技术培训、畲医药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班,2022年以来举办23期,培训1042人次,技术赋能民族乡村人才振兴。推动建设全县首个电商直播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互联网营销师实训,培养民族乡村电商直播专业人才,引导各族群众搭上“直播经济”发展快车,实现就业富民。
图:罗源县在霍口畲族乡福湖村开展畲绣培训
图:罗源霍口畲族乡发展以食用菌为主导的特色产业
(来源:市民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