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纪念馆:探寻“苟利国家生死以”背后民族团结的悠悠往事
福州是林则徐的故乡,也是他出生、求学、成长以及晚年退养之地,留下了许多与他有关的历史遗迹。在毗邻福州三坊七巷街区的澳门路上,有一座红墙肃穆、古雅高格的林则徐纪念馆,它的前身是始建于清代的林文忠公祠。这里不仅传颂着林则徐虎门销烟、抵御外侮的传奇事迹,也生动展现了他谪戍新疆期间,为开发新疆、巩固边防、维护民族团结做出的丰功伟绩。
瀚海龙沙,飞雪迷天,一队人马顶风跋涉,艰难行进,立于前方的林则徐,身披风霜,脚踏荆棘,眼中依然江山社稷——纪念馆内一座大型雕塑,再现了林则徐荷戈入疆的戍途,也将访客的视线引向历史深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政府战败后屈服于各方压力,将主张禁烟的林则徐革职发配新疆伊犁。
1842年8月,垂暮之年的林则徐扶病出关,由西安入疆,在与妻儿分别时留下的诗篇里,吟出了那句千古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在这样信念的支撑下,林则徐不计个人荣辱,开启在边疆继续为国效劳的生涯。
林则徐抵伊犁戍所后,受到伊犁将军布彦泰的体恤和照顾,一开始只负责粮饷事务。但以忠贞报国为己任的林则徐不甘安享清闲。到戍不久,他便着手研读新疆的历史地理,密切关注边疆屯田与安防之大计。他手辑的《衙斋杂录》,详尽摘录了清代尤其是道光年间经营新疆屯田的情况,为从事屯垦提供参考。这份《杂录》手稿,如今就珍藏于纪念馆中,见证着林则徐对祖国西陲的深刻洞察与筹边策略的深远思考。
1844年,布彦泰奏请垦复伊犁惠远城东的阿齐乌苏旗屯废地,林则徐积极协助筹划。此地曾因缺水废置,重新开垦必须先解决水利问题。作为出色水利专家的林则徐经过认真勘察,仔细筹划,拟定了引哈什河水进行灌溉的方案。
然而这项浩大的工程,清廷却缺少经费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主动认捐承修了其中最艰巨的龙口首段水利工程。他运用自己长期治河的经验,组织民夫北岸挖石,南岸拦堤,历时4个月,筑成一条长六里多、宽三丈到七八丈的坚固水渠。
这项关键性的水利工程使大片垦地得到灌溉,粮食获得丰收,为伊犁地区的繁荣富饶和民族融合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条渠,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林公渠”,在后人的不断扩建中已延伸到400余里,至今仍在滋养着祖国边疆的土地。
伊犁垦荒的成功效应很快辐射到天山以南,各地纷纷奏请开垦。为了核准可开垦地亩,林则徐被派往阿克苏、乌什、和阗、库车等南疆地区实地勘查。
“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林则徐以年迈抱病之躯,行程万里,到一城,查一城,将实情呈请布彦泰核奏,“绝不敢稍有成见,亦绝不粉饰迎合”。最终,林则徐查勘南疆垦地近六十万余亩,又通过纠工筑城,开渠引水,招民种地,使大漠广野悉成沃衍,出现了烟户相望、耕作皆满的百年未有之盛景。
在开发新疆的过程中,林则徐十分注重依靠、团结和充分发挥新疆各民族的力量。他在产棉地区倡导使用纺车,向少数民族群众推广纺纱技术。他从广东、福建引进数以万计的榕树、柳树苗在北疆种植,让荒漠覆盖郁郁葱葱的绿林。他还结合当地人民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经验,在吐鲁番因地制宜推广地下水利设施“坎儿井”,这一壮举对吐鲁番“变赤地为沃壤”起了重大作用。
在勘荒的土地分配问题上,林则徐从维护民族团结、加强边疆防务的大局出发,极力主张维护民族平等,力促所垦田亩汉维一视同仁,均获分配。这项政策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利益,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支持,也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团结,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在新疆走访勘察的过程中,林则徐认识到新疆在国家整体防务安全中的战略意义,关注点逐渐由“海防”转移到“塞防”之上,并开始形成他的塞防思想。相关内容在纪念馆中也有展现。
在写给伊犁领队大臣开明阿的诗中,林则徐提醒切勿为“三载无边烽,华夷悉安堵”的表面所迷惑,而要警惕来自沙俄的侵略隐患,指出新疆驻军的职责是“静以绥中原,动以御外侮”,透露了对新疆与祖国各地唇齿相依关系的审视。
开明阿十分认同林则徐的塞防思想,调任喀什噶尔领队大臣后,深入边境勘查,绘出《卡外舆图》并附详细说明寄给林则徐参考,林则徐对此“铭感莫能言喻”。
林则徐还大声疾呼加强西北塞防的建设,提出“改屯兵为操防”“合兵农而一之”的建议,把清政府实行已久的“屯田”和“备边”更好结合起来,使军队一方面要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做好边陲防卫,一方面要参加生产,扩大屯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充实边防力量。
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时间里,展现的非凡才干和以国家为重的忘我精神,深得布彦泰的赏识和敬仰。他在奏折中向道光皇帝称赞林则徐赋性聪颖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实为难得人才,请求朝廷“弃瑕录用”。二人的友情也成为历史佳话。
林则徐与左宗棠“湘江夜话”的一段美谈,也因中国近代史上两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接续为开发和收复新疆立下功绩,镌刻青史。
纪念馆中的一幅画重现了这场“历史性”会晤的情景——1850年1月的一个夜晚,林则徐从云贵总督任上告病还乡,特地绕道长沙,将船停靠在湘江岸边,邀请相闻已久却未曾谋面的左宗棠相晤。当时的左宗棠还是30多岁的一介布衣。
关于这次会谈的内容,传说纷纭。只是,湘江夜话30年后,左宗棠在一份有关新疆的禀报中看到“伊拉里克”这个地名,立刻回想起林则徐当年曾对他谈及西域时务,对“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的情况深感担忧,还对自己曾于伊拉里克及各城办理屯务、大兴水利,但功未告成就蒙恩旨入关之事,深以为憾。
由此可印证,当年夜话的内容里,必包含了二人对新疆事务的共同关切。据说,林则徐还将自己收集到有关新疆的珍贵资料,全部交给了左宗棠。
1850年11月,林则徐在抱病赴任途中与世长辞。左宗棠惊闻讣讯,含泪写下挽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
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
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
20多年后的1876年,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于新疆危亡之秋,力排群议,率军出关,在各族人民的有力支持下,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又从沙俄手中收复了一度被其盘踞的伊犁,在祖国西北大地树立了一座“抬棺出征”、捍卫国土的历史丰碑。
今天,林则徐的美名和故事,在八闽大地,也在天山南北广为传颂。在新疆伊宁市的福州路上,也伫立着一座林则徐纪念馆,与福州的林则徐纪念馆遥遥相望,共同寄托着各族儿女对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长思久仰,也让民族团结、守卫山河的精神永续传扬。
来源:《福建统一战线》编辑部、民盟福州市委会、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