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顽石有风景,有生命,也有剧情”
杨明获奖作品《古厝新韵》 受访者供图
在杨明雕刻艺术馆,杨明打开所有柜灯,在每一件展品前驻足、凝思。从业35年的点滴流光、丝缕得失,在他脑海中倏然而过……
一个月前,杨明的寿山石雕作品《古厝新韵》,获评“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职业生涯里最引以为豪的事就是获得山花奖,这是我一直想挑战的。”杨明说。夙愿得偿,曾经的昂然与激越化作胸膛的起伏,他却恍然有一种往事俱付云烟的从容。
闽都文化滋养他冲击巅峰的灵感
第十五届山花奖,杨明就已入围。“那届的参赛作品还是偏小,主题性不够突出,也不够有创意。但,那次失败成为我创作闽都文化特色题材的缘起。”杨明说。
行家都说,杨明近年来开辟的闽都文化题材系列作品,是他技法成熟、创意成熟后各方面集大成的作品,是他35年艺术生涯的巅峰。而杨明说,刻了将近30个这样题材的作品,才成全了《古厝新韵》的一鸣惊人。
《古厝新韵》大小为56厘米×86厘米×25厘米,创作前后跨度一年多,描绘了春节时福州古厝张灯结彩、稚童迎春的场景。作品以春联、红灯笼等中国传统春节元素来定格时间,以福州古厝民居马鞍墙的造型,结合枝繁叶茂的古榕树,凸显福州特色,通过刻画童子放鞭炮的过年场景,表现市井坊巷浓郁的年味。创作中,杨明使用了薄意雕、浮雕、镂空雕、圆雕、透雕等几乎所有寿山石雕刻技法,这些他无不成竹在胸。
“寿山石雕要保留石头天然的色彩,因而创作过程有点像开盲盒。如果上天不助你一半,很难刻得非常成功的作品。”凝视着《古厝新韵》,杨明深有感触,“马鞍墙是明清建筑的特色元素,墙体饱经岁月洗礼,要有斑驳的感觉,刚好我那块石头有此特质。其实很多雕刻是带有试探性的,当石头的纹理、巧色都支持了你的创意,真就叫天人合一了。”
“寿山石雕刻艺术因色取巧、因材施艺的审美旨向,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无论理论体系还是实操技艺,都有丰厚的积淀和科学的规范。”在创意、天意之外,杨明认为,老一辈大师言传身教的职业信仰和职业信念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径。
他最感念的恩师是王祖光。在创作大件寿山石作品时,难免遇到瓶颈。“我一求助,师傅都是一口答应。让我最感动的是,师傅八十几岁了,依然把徒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可以为我的创作问题思考几天时间。”杨明说。
在《古厝新韵》的创作中,王祖光的点拨起了很大作用——窗户里的小童不宜太大,要让寿山石能够“呼吸”;榕树的雕刻该镂的要镂,置于灯光下,仿佛阳光照在树上;童子旁刚好有一块黄皮,可以做猴子面具……每个阶段他都亲自到杨明的工作室进行指点。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杨明对《古厝新韵》的认同,甚至超过得奖本身。“它可以说是我整个艺术生涯的代表作。”
石雕创作召唤他传承创新的责任
“顽石有风景,有生命,也有剧情。”杨明眼中的寿山石,既有天真烂漫的顽皮,也有纯洁无瑕的灵素;既有摇曳多姿的生气,也有起承转合的机趣。这样的挚爱,让他在手起刀落的指间乾坤里,以十足的敬畏和虔诚,坚持着瓜若不熟、蒂绝不落的严谨、审慎甚至苛刻。
“创作不是灵光的一时闪现,而是长期的积累突然间像闪电一样被唤醒。”每当杨明在创作中灵思涌现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日积月累间,平常所看的素材、读过的书,还有习练的画作,都成为杨明的底气,而且它们还会结网列阵、自成一体。待到看见石头里面的色彩,这些积淀就会被激活,情感和思想随即汩汩涌流。
“我觉得这个是最关键的。它不仅仅是展现技艺,更重要的是有作者心灵的表现,通过雕刻将内心感悟、情感和故事融入作品中,使作品更有审美韵致、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灵感,对于每一位寿山石雕刻家来说都不陌生,但灵感的维度和层级才是大师级的看家功夫。寿山石创作是一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在传统的技法之外,还要有创新的时代感,将现代审美巧妙融入传统技艺,将自然之美跟人文精神有机结合。
从艺以来,杨明坚持海量阅读多年,随时把乍现的灵感凝固在手机里,不时进行梳理、总结。写生、采风、考察、交流、探讨、切磋、请教……他把能推辞的应酬都推掉,把时间和精力尽量让位给知识互补、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汇。从油画、国画、青石雕、玉雕等各种艺术门类那里,杨明也学习了众多艺术思想和技法。
曾经在创作一件大型作品时,面对凿出来的黑白纹路,杨明一时陷入困顿,久思不得其解。愁肠百结之下,他看到电视突然没信号了,出现黑白相间的条纹,顿时心生一念:这不正是雪覆寒江的奇景么?他冲到工作台旁,一口气创作到黎明时分。这次经历,创造了他的另一件代表作《独钓寒江雪》。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杨明说:“设计这一块,我从不模仿追随别人,都是倚仗自己最新的创意。长期积累下,脑海里题材充盈,我想刻什么,稍微捋一下,基本上就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走。”
灵感的生发让人沉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妙趣足以扫去所有疲惫与艰涩,支撑起杨明“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誓言。
为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寿山石雕刻技艺,杨明成立了工作室“杨明雕刻艺术馆”和福州市百工非遗文化研习中心,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通过这套体系,他教过的弟子已逾百人。“我和寿山石是一辈子的牵手,也是一种双向奔赴。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进程中,我有责任发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杨明说。
来源:福建日报、民盟福州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