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州新闻网 >> 福州统一战线 >> 侨厝流芳

闽清县坂东镇杏园:“积善之家”的家国情怀

2025-04-22 16:52:08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闽清县坂东镇杏园:“积善之家”的家国情怀

  侨厝档案

  闽清县坂东镇杏园,位于闽清县坂东镇鹿角村360号,由马来西亚华侨刘观邱建于1925年至1927年间,为刘观邱和其兄刘观泗(刘杏村)共有,占地2500多平方米。它整体遵循闽清合院式大厝的布局形制,主厝兼具南洋与闽清乡土建筑风格特征,是闽清地区较为典型的侨厝,目前活化利用为特色民宿。

闽清县坂东镇杏园:“积善之家”的家国情怀

  在地处内陆山区的闽清县,有一个颇为传奇的家族——父亲刘学国获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赠颁“一乡善士”匾额,其本人刘观泗与著名侨领刘家洙、叶见元等在海南垦殖橡胶园,其子刘含怀主持的“烟山鹊桥”获习近平称赞。这个家族就是位于闽清县坂东镇杏园的刘氏家族。

  今日,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的《福州侨厝——有福之州·侨厝流芳》走进闽清县坂东镇杏园,领略这座百年侨厝背后存续文脉的传奇家族故事。

闽清县坂东镇杏园:“积善之家”的家国情怀

  侨领刘杏村的传奇一生

  闽清山区侨乡的形成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黄乃裳。闽清本是一个地处内陆山区的郊县,1900年至1902年期间,黄乃裳组织千余名乡民赴砂拉越诗巫建立“新福州”垦场。集体移民,不但在砂拉越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中国华侨史上也是一大壮举。

  刘观泗,号杏村,1895年出生于闽清县坂东镇鹿角村,8岁时跟随母亲前往南洋砂拉越诗巫“新福州”垦场垦殖。在砂拉越生活了11年后,刘杏村于1914年返乡就读于福州鹤林英华书院,并于1917年完成高中学业。

  刘杏村一生经历丰富,他于1923年至1927年先后在青岛港务局、青岛协和贸易公司任职员、会计,1928年返闽后任国民党陆军第二师三团军需官。1931年至1940年,刘杏村经营松木厂并投资经营闽江轮船公司后,家庭经济日渐充裕,遂举家租住在福州仓前山跑马场11号的德庄。发家后的刘杏村心系诗巫“新福州”垦场,并与刘家洙、叶见元等人组建海南富华垦殖公司,种下树胶200多英亩,开创闽清籍华侨投资开发祖国的先河。1941年,马来西亚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刘杏村乔装为算命先生,躲过日军抓捕。

  抗战胜利后,树胶价格低迷,但刘杏村等人仍心系海南岛开发,并无偿出让土地。目前,杏园内保存有一份关于海南南洋华侨富华垦殖公司议决案的手抄稿,其中写道:“移垦开发事关国计民生,断不容中辍,且海南建省业已三中全会通过,实现在即,更不许延缓之。故曾分向本公司股东外之侨胞招股,藉资开发,完成移垦原定之计划。”

  20世纪50年代初,刘杏村再次返回南洋诗巫,并于1952年至1963年间任诗巫《诗华日报》主编。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曾抄录刘杏村所作的一首纪念黄乃裳诗歌,其中曰:“父老争传港主黄,携民去国渡重洋;中原当日成危局,南岛因时辟垦场;衣食住行劳擘画,抚存管教费商量;歌公功德为公喜,侨史流芳有乃裳。”1965年,刘杏村在福州逝世,享年70岁。

闽清县坂东镇杏园:“积善之家”的家国情怀

  “空间特殊”的山区侨厝

  杏园位于闽清县坂东镇鹿角村360号,由鹿角刘氏二十九世刘观邱出资于1925年至1927年兴建。

  刘观邱生于1899年,早年赴南洋创业,开设和利园农场,后携款归国返乡,在鹿角家乡亲自设计建新厝,新厝建成后,将西边一半房产售让给其兄刘观泗,因刘观泗号杏村,刘观邱字素园,两兄弟字号中各取一个字,将大厝命名为“杏园”。

  杏园占地2500多平方米,是一栋五开间的民居建筑。杏园建筑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空间错层式布置,正厅为两层半空间,左右两侧的官房为三层半空间。错层式的结构带来了丰富的空间体验,从二层的前厅通往后厅需向下走数个阶梯,使得二层后厅与两侧的房间之间可相互连通,后厅外又设有通往“兔耳楼”的一条走廊。

  闽清传统合院式大厝多,建有防御用的碉楼。碉楼往往高于其他建筑,如同兔子警觉的双耳,因此闽清方言中又称“兔耳楼”。兔耳楼因其“搁檩式”结构易于效仿洋楼,因此民国之后闽清的兔耳楼多直接称为洋楼。据刘氏后人介绍,杏园的后厅为女眷使用的会客厅,洋楼也为女子居住。洋楼地面楼板处设有储存金银财宝的暗间,暗喻“千金小姐阁楼”。

  杏园空间精彩之处还在于几乎间间都设有逃生暗道,即便在古时匪患频繁活动的福建山区,这种极致的防御体系也实属罕见。除居住、防御功能外,杏园正厝三层的官房以及房厅上方的夹层空间都为存储、晾晒谷物使用的谷仓、坪场,因此侨厝空间背后也见证了闽清当时繁盛的山林经济、记录了华侨诗巫垦殖的时代印记。

闽清县坂东镇杏园:“积善之家”的家国情怀

  见证“积善之家”的侨厝

  鹿角刘氏廿八世学国公,是杏园建造者刘观邱的父亲,1927年至1932年在杏园居住。他一生好行善事,助人为乐,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其亲题“一乡善士”匾额;时任国民政府委员胡汉民为他亲自敬撰《刘学国先生五十晋八暨德配黄夫人六十双寿序》。

  笔者看到,杏园一层的正厅内悬挂有胡汉民1932年撰写的《刘学国先生五十晋八暨德配黄夫人六十双寿序》,赞誉他“蓄学笃行,闻誉乡邑”。寿序由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刘芦隐隶书手写,一同拜序的包括陆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卢兴邦、江阴要塞司令谢慕韩、国民政府委员程潜等15位国民党军政界要员。

  寿序中提到胡汉民对刘杏村的评价:“进次君观泗英华学校高材生,出佐军糯,声誉日重,官俸所入,悉用周恤邻党。”

  根据刘氏家族文献记载,刘学国为刘观泗、刘观邱的父亲。刘学国例授从九品,重教兴学,生前为闽清文泉中学及鹿坂小学校董,以教为业,处事公正,待人谦和,热心公益事业,舍己为人。每逢炎热夏天,他在地处交通要道的自家门口常设茶水以供行旅。他颇通医术,关心他人疾苦,为邻里义诊,至今还有医书遗存。他修桥铺路,建造凉亭,为民造福尽心竭力,自定每年正月初二为桥路察看日,所有桥路都要检查一次,发现问题自己掏钱雇人修好。平时听到哪里桥垮路毁,连夜雇人抢修,此举还涉及外乡,他教育后昆“做好事不必别人夸”。他积德无量,有口皆碑,善名远播,遐迩皆知。

闽清县坂东镇杏园:“积善之家”的家国情怀

  不能遗忘的“烟山鹊桥”

  刘杏村之子刘含怀(1919—2008)主持了福州市第一家婚介所——烟山鹊桥,十几年间促成近600对男女结成伴侣。“八千男女来荟萃,六百情人喜结缘”,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个月老。

  刘含怀自幼爱好文学。抗战爆发后,刘含怀满怀爱国热情,参加福州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活动,以笔当枪,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他于1941年9月抵达新加坡,得到时任新加坡《星洲日报》副刊编辑郁达夫的鼓励,1947年5月回国。

  1986年起,退休后的刘含怀主持仓山区妇联主办的“烟山鹊桥”婚恋服务处,在此后十几年,接待了数千人次来自省市内外的待婚男女、鳏寡孤独,回复了上千封求助、求教信件。他家中的电话成了“婚恋热线”,他的事迹享誉海内外。

  1989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来“烟山鹊桥”视察,握着他的手说:“你办了好事,人们感谢你!”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到任才15天就轻车简从视察了烟山鹊桥,称赞他为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并说“这件事本应由政府来办,但我们顾不过来,只好偏劳你们了”。

  1987年,刘观邱四个儿子将杏园东北、西北面洋楼进行了改建,在主体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形成四合院落的总体布局。2020年,刘观邱孙辈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上,进行了第三次的修缮,形成特色独具的古民居。

  笔者看到,杏园民宿为南方四合院落布局,整幢建筑由正座、书院、东南面小洋楼等组成,现仍保留了百年土坯墙。民国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结合,使入住游客在沉浸于古建筑特色美感的同时,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特色。

  从“一乡善士”刘学国、“爱国侨领”刘杏村,再到心系社会发展的刘含怀,历经岁月洗礼的杏园背后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记录着这个家族不断延续的家国情怀。(李云琦/文 石美祥/摄)

闽清县坂东镇杏园:“积善之家”的家国情怀

  福州有侨 厝厝情深

  “厝”,家的昵称,侨的眷念。福州作为全国著名侨乡,侨厝众多,特色鲜明。历经岁月洗礼的侨厝有着怎样的家国故事?光阴荏苒后的侨厝如今又是什么样貌?

  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福州侨厝——有福之州·侨厝流芳》专题,走进大美侨厝,追寻侨史印迹,聆听侨乡故事,感受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