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塘前乡莒口村侨厝:绵延三百年文脉不衰
侨厝档案
永泰县塘前乡莒口村侨厝,位于永泰县塘前乡莒口村,有阿根廷侨胞官大松住宅等,多为南非等海外风格和现代中国村镇风格相结合的现代建筑。
在被誉为“小九寨沟”的福州莒溪溪畔,全国172个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一闸三线”工程“一闸”所在地,就是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下乡调研的首站首村——永泰县塘前乡莒口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守住青山绿水的莒口村是小有名气的侨乡,率先成立了永泰县第一家村级侨联,目前又在筹划建设村侨史馆。
今日,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的《福州侨厝——有福之州·侨厝流芳》走进莒口村,去了解这座青山秀水小村绵延了三百年不衰的文脉,以及永泰首个村级侨联背后的华侨华人创业奋斗的故事。
拥有三百年不衰文脉的村庄
莒口村地处塘前乡的西南部,距永泰县城30公里,紧靠大樟溪。因莒溪入口于大樟溪,故称之为莒口。据历史记载,莒口始于明崇祯年间,江氏于1630年前后迁入莒口,官氏(原为上官氏)于1701年前后迁居莒口。
莒口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莒口村背靠龙山,面临大樟溪和莒溪,依山临水,人杰地灵,文风兴盛。
村南的龙山堂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清道光年间重修,坐西南朝东北,总进深12.45米,总面阔19.12米,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堂前有一段石栏杆,柱头雕花,院门为石框门,入门为天井,条石铺设,两边披榭,五踏步至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三柱,三面环栏,栏设美人靠。
龙山堂内建有龙山书院,通常称“龙山斋”。中厅祀至圣先师孔子像,厅上排列学生桌椅,为启蒙儿童读《三字经》场所,左右两厢为已学完《大学》《中庸》等四书后较大学生的读书处,当时任教者“尽是饱学宿儒,传誉甚远”。永泰县志称龙山书院为“名儒私塾”。因书院办得远近闻名,周边数十里地的学子纷纷来此读书。
龙山堂左侧为尺五楼,建于1793年,落成于1796年,为六扇五间二层木结构,二楼四周有游廊。与龙山堂以墙相隔,有门相通,门额上有“别有天”三字。此楼面临大樟溪,从江上仰望,高耸入云,故名“尺五楼”,有“去天尺五”之意。1934年,尺五楼在特大洪水中倒塌,文物尽毁,后于1997年重建成砖混结构二层楼。
另外,还有江景阳儿女读书之所——兰花楼。此楼建在村中部,六扇五间,楼阁式建筑,外围为花径,可惜1960年被洪水冲倒后拆毁。建在江氏祖厝后右侧的后门书斋,为三间平房,为江氏三代孙江福明所建,于1934年被大水冲毁。
古谚“永泰三口有三才,洑口出药材,嵩口出棺材,莒口出秀才”。历史上,莒口曾出过许多举人、贡生;到现代,硕士、博士更是屡见不鲜。据统计,莒口村明清时期共出了8个举人、79个秀才,出了永泰县第一位博士江潮海(1918年毕业于美国高乐拉多矿业大学),1949年后有近百人考上大学本科。因举人出得多,故莒口又称为“举口”。其中,名气较大的有建造颐和园总监陈璧,其为莒口官氏外甥,启蒙教育就是在龙山书院完成的,后出仕官居一品,清光绪三十二年被任命为邮传部尚书等。清代江景阳乾隆五十四年(1789)乡试中举人,出任宜良知县,任上与民族英雄林则徐交往甚深,如今龙山堂内就悬挂有林则徐手书馈赠江景阳的对联“常持清节居官俭,共赏奇文说士甘”,是友谊的见证,更彰显了两人清廉为官、互相砥砺的浩然正气。永泰县志记载,永泰县第一位博士江潮海也是在这里就读后成才。
目前,莒口村有龙山堂、尺五楼、江氏祖厝、官氏祖厝、潘公庙、龙臂宫、帝公祠等保留着许多文化印记的古建筑,见证着三百年不衰的莒口文脉。
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侨胞
三百年文脉不衰的莒口村远近闻名,也是永泰县侨胞最多的侨村。目前,莒口村在村人口136户、394人,移居东南亚、美洲、欧洲、澳大利亚等地的海外侨胞却达203户、938人。
由于莒口村山多耕地少,出外谋生者颇多。据村史记载,清末时就有村民移居东南亚各国,那时主要是下南洋,承包当地半荒废的橡胶林,好在成本低,只要辛苦劳作,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
改革开放后,更多的村民先后前往美国、加拿大、意大利、阿根廷、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这时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开办超市等。官大松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到海外打拼的代表者之一,他于1995年到阿根廷发展,先后经营过餐馆、礼品店、农场、超市等。其间,他曾带着17名工人经营了一个100公顷的农场。农场土地肥沃,且没有病虫害,收成很好,但因销售渠道不畅,做了不久就改行做超市。与其他华人华侨开超市喜欢避开当地超市不同,官大松开超市喜欢开在生意好的阿根廷本地超市附近。当地人开的超市生意好,说明周边消费能力好,但他们日营业时间短,周末节假日也喜欢关门不营业。官大松利用压低利润、增加营业时间的办法,很快就帮超市打出名气。官大松在老家莒口村盖了一幢集欧洲风格和本地风格于一体的四层洋楼,简洁雅致,别具特色,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2019年,旅外25年的官大松返回家乡。和官大庆、江德光等几个旅外归来的侨胞一起,为家乡莒口村的发展献计献力。
他们于2023年6月成立了永泰县第一个村级侨联——莒口村侨联,并筹资建设村侨胞之家。
2022年,他们配合乡里、村里组建莒溪溪谷里合作社,整合返乡创业青年、归国华侨等抱团发展,立足莒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做好“水文章”,发展乡村旅游业。针对莒溪风景区经营管理混乱,的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制定方案、组织动员、协商谈判等一系列举措,最终以650万元回购莒溪景区21年的经营权,实现从外包资源到自主管理的转变,掌握了村居资源分配、发展致富的自主权,让全村群众每年获得稳定收益,推动乡村振兴。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45万元,村集体收入增收首次超过50万元,较2021年底增长了1.5倍。村民通过合作社入股分红和村集体收入的再次分配,增收近万元。
如今,官大松又在牵头编撰莒口村志,详细再现莒口村的历史变迁与现状,为海内外莒口人留下记忆。同时,他还在牵头筹建村侨史馆,为海内外莒口儿女打造精神家园,让海内外莒口乡亲可以品味游子乡愁。
守住绿水青山的莒口见证
莒口村是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下乡调研的首站首村。1990年5月18日下午,习近平同志刚上任不到10天,就到莒口村调研。当时,习近平肯定了莒口的发展道路,并指出“山区有山区的特点,开发山区也能致富,你们莒口村就是证明”。3年后,福州市20年经济发展战略设想,即“3820”战略工程正式推出,为福州市擘画出美好的蓝图。
永泰县作为闽江口经济圈战略构想中的后卫,绿色是发展的鲜明底色。30多年来,莒口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守住了绿水青山,见证了“3820”战略工程思想历久弥新的实践,见证了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崛起,见证了“一闸三线”(“一闸”即大樟溪莒口水闸,这是工程的主水源;“三线”即闽江竹岐至大樟溪的补水线,大樟溪至福州主城区、闽侯、长乐的输水线,大樟溪至福清、平潭的输水线)新时代调水工程的水润万家。
莒口青山绿水,景色秀美,有“龙岭松涛”“坞岩夕照”“胪潭晓烟”“乌石竹阴”“龟屿明月”“西山云带”“牛濑回澜”“北岸风帆”等八景。
绕行莒口村部后汇入大樟溪的莒溪发源于福清市一都镇后溪村的过溪山脉,全长11.4千米。明代时期就设置有莒口渡口,两岸相隔300米以上,水流湍急。莒口的渡船船体大、船底平,行驶慢,较平稳,是平常村民出行或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交通工具。早期是摇橹木船,现改为铁皮机动船,目前仍在使用。
近年来,莒口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以“青山秀水,乡土人文”为依托,吸引大批省内外游客。尤其是被誉为“小九寨沟”的莒溪,溪水极清,四周青山环绕,每年夏天来莒溪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戎岩/文 林振寿/摄)
福州有侨 厝厝情深
“厝”,家的昵称,侨的眷念。福州作为全国著名侨乡,侨厝众多,特色鲜明。历经岁月洗礼的侨厝有着怎样的家国故事?光阴荏苒后的侨厝如今又是什么样貌?
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福州侨厝——有福之州·侨厝流芳》专题,走进大美侨厝,追寻侨史印迹,聆听侨乡故事,感受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