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州新闻网 >> 福州统一战线 >> 民族宗教

福州天主教简介

2010-12-01 00:00:00  来源:统战部  【字号

  明天启四年,意大利籍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偕同告老还乡的当朝宰相叶向高到福州,次年春天即在省城士大夫当中尝试传播天主教,此乃天主教传入福州之始。他精通汉学,能讲流利的汉语,曾被誉为“西来孔子”。艾儒略首先是通过明朝宰相叶向高(福清人)的关系,进入福州上层社会士大夫的圈子,其次他通过以诗会友,学术交流,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传播天主教教义,取得成效,他经常参加当时福建最高学府-福州书院举办的各种学术研讨会,辩论会,即席发表演说,“使青衿儒士对他刮目相看”,不久便蜚声三山,并在城内宫巷建起福州历史上第一座天主堂--三山堂

  天主教在福州的传播曾经历几起几落。如,崇祯十年(1637年),因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激起福建士民的强烈不满,同时也牵连到天主教。福建巡海道在福州城内张贴禁止传教的通告,艾儒略等传教士藏匿到乡下去,历时一年多时间。又如,1645年,明唐王朱聿健在清兵入关后,逃到福州,建立南明小王朝。由于该王朝公开褒扬天主教,使天主教在福州社会地位大为提高,出现鼎盛时期。福州天主教遭受最大打击的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的,由“礼仪之争”而引发的百年禁教。所谓的“礼仪之争”,是指对中国的天主教徒能不能祭拜自己的祖先、能不能祭祀中国的圣人孔子这一问题而引起的争论。这个争论开始在天主教内部,后来转移到教廷与清政府之间。1704年,罗马教廷通过宗教裁判所,发布通谕,认为祀孔祭祖触犯十戒,违背教义,禁止中国教徒祀孔祭祖。康熙皇帝看后大怒,并批示:“欧洲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人的礼仪。”礼仪之争,一改康熙对天主教的宽容政策,并于1720年(康熙59年)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使中国的天主教进入了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长达120余年的禁教时期。福州市的天主教会也遭到致命的一击。当时,福州的天主教三山堂被改为关帝庙,闽浙总督满宝驱逐外国传教士,勒令信天主教者悔过自新;福建巡抚周学健斩福建教区主教桑白禄于西门外,福州天主教处于奄奄一息境地。百年禁教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18401842年)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福州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的天主教活动又逐步恢复。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天主教会展开一场与帝国主义割断联系,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新中国教会革新运动,1951年,福州天主教会成立自立革新委员会,郑长诚担任主任委员,并完成宗教团体登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1985年天主教福州教区恢复机构,福州教区总堂泛船浦天主教堂正式复堂。

  目前,天主教福州教区是省级宗教社团组织,负责福州和莆田两个地区教会,现教区成立参议会共同管理教区事务,李榕华神甫作为教区临时法人代表。天主教全市正式登记的场所约57个,主要分布在鼓楼区、仓山区、福清市、长乐市、连江县。主要的堂点有仓山区泛船浦教堂(福州教区总堂)、长乐市玫瑰山庄等。福州市天主教爱国会成立于1951年,现任主席为徐子辉神甫。

  在福州天主教会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神职人员有艾儒略,是第一个把天主教传入福州的外国传教士;苏玛素,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兴福州天主教教务的关键人物;赵炳文,是福州天主教历史上第一位总主教,也是福州教区最后一任外籍主教;郑长诚,福州天主教历史上首任本地籍代理主教;林泉,是福州天主教历史上首任本地籍自选自圣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