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州新闻网 >> 福州统一战线 >> 港澳台侨

《中国人才》杂志刊登文章——福建闽清:闽台乡建乡创人才“第一家园”

2025-04-24 16:03:45  来源:新闽清  【字号

  晨雾中的橄榄湖泛起粼粼波光,雄江镇半山腰的小柒咖啡馆内飘出阵阵醇香,58岁的村民张宝钗系着围裙,在咖啡机前忙碌地招呼游客——半年前还从未尝过咖啡的她,如今已能熟练冲泡出六七种风味的手冲咖啡。“多亏台湾老师教得仔细,我现在已经在自己研究拉花了!”擦拭着手上的咖啡杯,张宝钗笑得灿烂。“希望小柒咖啡能为两岸融合发展贡献力量。”小柒咖啡创始人邱思奇说。2024年5月,心仪海峡乡建乡创家园的邱思奇带着小柒咖啡落地雄江,成为首个在闽清落地的马祖咖啡品牌。“希望我们不仅能带来咖啡技艺,更能为两岸融合带来一份温暖。”

  以台引台、闽台融合,橄榄湖畔的咖啡香,正是闽清县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的生动缩影。这座位于福州西部的山区县,正以“两岸一家亲”理念为纽带,积极探索两岸人才融合发展新路。通过创新政策、搭建平台、优化服务,闽清近年来累计吸引95支台湾团队、300多名乡建乡创人才跨海而来,“陪护”服务全县85%的乡镇,构筑起两岸人才“互学共享、互通共建、互合共创、互融共富、互惠共赢”的“第一家园”。

《中国人才》杂志刊登文章——福建闽清:闽台乡建乡创人才“第一家园”

  2024年第二届“青连两岸——‘闽台出好牌’生活风格设计营”活动

  从“愿意来”到“留得住”

  “近年来,闽清县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在政策和条件允许范围内,给予我们最大程度的帮助,让我们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这是台青曾芝颖的由衷感慨。

  这份温暖,源自一套精准务实、覆盖全域的政策体系。2018年,福建省开始推广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闽清以创建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为契机,先后出台了闽台乡建乡创15条措施、金融领域4项举措等惠台措施,建立并动态更新“一录三库”,即台湾团队名录,乡建乡创项目库、人才库、企业库,推出租金“免二减三”“公建民营”模式,打造共享社区新形态,吸引广大台企、台青来闽清追梦、筑梦、圆梦。

  2024年6月,吴正隆教授来到塔庄,正式签订了集镇环境整治样板工程策划及陪伴式服务合同。在这里,银龄台胞人才驿站供台湾团队无偿使用,更配齐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便利团队成员在此扎根长居。

  日常生活中,塔庄乡亲也没有忘记远道而来的台湾青年。端午节的粽子、拗九节的热粥、重阳节的欢歌笑语……一场场载歌载舞的活动,让台湾青年在这里寻获了久违的温暖。

  去年6月,台青王怡雯也带领团扎根闽清溪源村,这份不一样的归属感,成为她留下来的最大动力。“这里的气候像台湾,食物的味道也像家乡。在闽清的半年,我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而今,闽清更着力建设集台青集聚、项目对接、交流洽谈、成果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闽清·海峡乡建乡创家园”,建成闽台青年乡建乡创驿站、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实施“1+N筑巢引凤”工程,打造一片独属于台胞台青的宜居乐园。

  此心安处是吾乡。“闽清用真心换来了我们的信心、安心。”在梅台胞如是说。

  从“试验田”到“大舞台”

  来自上世纪的蓑衣、算盘、犁具,毕业班师生合影,黑白色的团员合照……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记忆与乡愁,诉说着雄江库区的变迁史。2021年8月,闽清县雄江镇库区移民文化馆一开馆,便备受好评,更荣获首届海峡乡创大赛铜奖。

  这里,也是曾芝颖团队在雄江打造的乡建乡创项目之一。2018年,曾芝颖在参加海峡青年节美丽乡村设计大赛时首次来到雄江镇,自此与雄江结下了不解之缘。次年,她便带领着乡建乡创团队进驻雄江,以青山为笔、碧水为墨,在广阔的闽清大地绘就自己的梦想:

  昔日的废弃民房,稍做改造,成为人气民宿,荣获福州首本“民宿证”;

  随处可见的小松鼠,画笔一挥,成了量身定做的吉祥物“雄将”,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长年闲置的旧电教广场,经过全面升级焕新,已成为集百家宴广场、长者食堂、大众茶馆、咖啡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红打卡点……

  而今,在两地青年的共同努力下,闽清雄江日均游客超1700人次,漂浮公园、橄榄湖民宿、机车俱乐部、“雄江友好市”集市等台湾团队打造的文化IP,让这个昔日的“小渔村”蜕变为“福州小洱海”。

  雄江,是一块“试验田”。而今,整个闽清县,也已成为闽台乡建乡创项目蓬勃生长、百花齐放的“大舞台”。

  2018年以来,闽清在全国首创发起“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计划”,立足“留住乡愁”引进两岸青年建筑师携手乡建乡创,引导两岸建筑师共事“陪伴式”“陪护式”服务。一朵朵代表着友谊与梦想的花朵,正在梅城大地上竞相绽放:

  在梅城镇,镇政府与台湾团队合作,活化利用梅城印记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拍摄纪录片、挖掘文化故事、设计街区品牌等方式,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在白樟镇,台胞刘兴顺退休后携家人回到祖籍地闽清县下炉村,创办羊顺生态农庄,致力于乡村振兴和休闲农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传承家国情怀;

  在三溪乡,王怡雯带领团队扎根于此,以打造“海峡两岸农文旅人才产业创新基地”为目标,相继建成了百年油坊文化体验、溪流营地探险等一系列特色乡村项目;

  在塔庄镇,吴正隆教授团队参与到集镇改造中,精心修缮百年祖厝,让古建焕然一新,挂牌“传统风貌建筑”;

  在上莲乡,当地依托多功能的闽台合作服务中心,接洽引进台湾团队和创客团队,鼓励村民参与旅游运营,“村唱”“村厨”“乡村振兴大讲堂”等系列活动热情上演……

  据统计,台湾青年已完成梅城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35个项目的设计工作,“随坪一里建筑设计”台湾团队荣获第20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遇到大陆的实干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碰撞出了两岸融合的璀璨火花。

  从“产业兴”到“聚人心”

  傍晚的“雄江友好市”集市,灯火明亮,村民摆出河鲜、脐橙、蜂蜜、白刀鱼、橄榄等特产,台青邱思奇忙着推销“马祖高粱咖啡”,返乡青年驾驶机车穿梭助阵……

  这是由台湾团队主导开展的集市。现在,本地村民与创业台青、返乡创客等群体在集市上携手出摊,卖特产、制美食、做文创,不亦乐乎。

  闽清的实践证明,乡建乡创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引擎,更是两岸心灵契合的桥梁。近年来,闽清县积极牵线搭台,创新“126”机制,每年举办1场海青节专场活动、2场设计大赛、6场青年接洽会,吸引两岸青年学子及两岸建筑大咖云集共话发展。2022年12月,闽清县(雄江镇)成功入选全省首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塔庄镇、上莲佳头村也分别获评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和样板村,全县共创办台企51家,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来越亲。

  如今的闽清,已成为台湾青年及学生创业、研学基地的选择,2630名台湾“首来族”成为“常来族”,并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两岸好声音、分享大陆好故事,促进了两岸交流、情感融合、心灵契合,越来越多的曾芝颖、王怡雯、吴正隆、邱思奇、刘兴顺们跨越海峡,在闽清的青山绿水间,书写着“两岸一家亲,共圆一个梦”的新篇章。

  “两岸融合,归根结底是人的融合、心的融合。”闽清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陪护式”服务机制,强化要素支撑保障,推动服务提质升级,扩大梅台交流互动,持续推动两岸人才、技术、资本的汇聚,让闽清成为台胞登陆的“第一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