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州新闻网 >> 福州统一战线 >> 统战快讯

福建同心地标 | 福州台湾会馆: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

2024-04-11 21:31:09  来源:福州统战  【字号

福建同心地标 | 福州台湾会馆: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

福建同心地标 | 福州台湾会馆: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

  三坊七巷内有一座融合福州特色与台湾元素的老建筑。这座宅邸是复建于2020年的福州台湾会馆,原址位于福州市中山路原贡院附近,曾是清末台湾士子参加福建乡试、进京会试时的栖息之所,见证了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历史渊源。

  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台湾实施科举后,台湾生员士子要想考举人,就要到福建省会福州参加乡试。事实上,台湾建省后,也并未单独成为乡试单位,台湾秀才要升格为举人,仍然当循福建乡试和顺天府乡试二途。为错开台风季节,台湾士子通常三四月就要抵达福州,直到九月放榜后才返回台湾。

  有感于台湾学子跨海应试,居住艰辛,福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刘璈(1829 -1887),筹款1.5万两在福州贡院附近购建了可供300余人居住的台南、台北两郡试馆。同时,提银3000两,委托在京绅友,在北京购建全台会馆,旨在供台湾举人赴京参加会试时栖身暂住,同时也作为在京乡人聚会联谊的场所。

福建同心地标 | 福州台湾会馆: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

  请于台湾增添乡试中额奏章

  为鼓励台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清政府还在闽台一体统筹录取的基础上,为台湾考生增加入场考试人数、提供保障录取名额、实行官船接送制度等激励保障制度,这些举措都对台湾学子产生巨大吸引力。

福建同心地标 | 福州台湾会馆: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

  大金榜

  会馆展厅内有一幅大金榜装饰十分引人注目。它是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原件扫描图制作而成,上面记载的是清同治七年(1868)殿试的进士榜单。其中,二甲第25名是“末代帝师”陈宝琛,与他同榜的还有排在三甲第118名的台湾士子杨士芳。

  

  “闽海钟声启发性灵数百载,中华文运绵延道统五千年”。会馆中的一副楹联诉说着两岸文脉相承的历史。而展馆中更有许多历史细节,让这份深厚的渊源变得生动可感。

福建同心地标 | 福州台湾会馆: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

  台湾彰化士子陈肇兴,首次来福州应试就一举中第,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被高挂于“全闽第一楼”的鼓楼之上,十分激动,写下《第一楼观榜》的诗作表达兴奋之情。

  台湾学子许南英,第三次到福州参加乡试时,成为首批入住台湾会馆的士子,也正是在这一年,他终于乡试中举。“卖藕小娃犹认得,笑余三度到榕城”的诗篇因此成名。

  据统计,科举制度在台湾施行的200多年间,共产生了33名文进士、306名文举人,涌现了不少师生同榜、一门六举人、父子进士、舅甥进士、翁婿进士等佳话。有意思的是,台湾多为福建移民,福建宗亲科举高中,台湾宗亲也会悬挂功名匾额,以“牵亲引戚”、同沾喜气。

福建同心地标 | 福州台湾会馆: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

  馆内进士墙上展示台湾33位文进士和3位文贡士的姓名印章

  与此同时,清政府从省城派出大量教职人员赴台施教,每届乡试则有数百上千的台湾文武监生赴榕应试。这极大促进了两岸在文化、教育、人员等各方面的联系与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普及。

  清代光绪年间,云南通海籍进士祁征祥先后担任台湾县和闽县知县。任职台湾知县期间,他独具慧眼,发现台湾童生汪春源、陈润黄二人是可造之才,便将他们选入衙署,精心培养。后来祁征祥担任闽县知县期间,到福州参加乡试的汪春源等台湾士子特地到闽县县衙拜谒。祁征祥亲自到台湾会馆回访,礼贤下士。汪春源后来被誉为公车上书第一人,又恰是最后一位台湾进士。他在晚年所写的自叙中称:“春源少孤,幼承母训。年十四,应童子试,邑侯祁星皆师拔置第二,令入县读书。”对祁征祥的提携培养之恩铭刻于心,终生难忘。

  

  深受中华文化滋养的台湾士子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然而,在日本侵占台湾后,闽台科举考试的历史联系却并未中断。许多台湾士子不顾艰险与禁令,依然冒险渡海赴考。有些人即使中途被截回,几年后又再次踏上应试征途。

  1897年丁酉科乡试,有140名台湾士子参加。1902年壬寅科乡试,还有40人应试,其中3人中举、1人中副贡。对科举的执着背后,可以看到台湾士子们对自己文化身份和民族尊严的坚守,对侵略者殖民教育的无声抗争和文化自救。

  还有许多台湾士子积极投身反割台斗争中。

  在京的台湾举人汪春源、罗秀慧、黄宗鼎和台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联名上书,表达台湾同胞极力反对割台的决心。

福建同心地标 | 福州台湾会馆: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

  五人上书

  台籍进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自甲午战争起,便捐献家资,担任全台义军统领,率领台湾民众抵抗日军侵台,更三次刺血上书反对割台。

  在这种激愤情绪的鼓舞下,台湾军民挺身而出,进行了长达七年的反抗日本侵占的殊死斗争,粉碎了日军40余天占领全岛的企图。

  护台斗争失败后,丘逢甲、汪春源、黄宗鼎及板桥林家、雾峰林家等士绅名流内渡大陆,坚决不当日本的臣民。汪春源后来寄籍漳州,仍以台湾籍贯应试,意在警醒世人勿忘台湾,他也成为台湾最后一名进士。丘逢甲身在大陆仍念念不忘收复台湾,将家中厢房取名为“念台精舍”,儿子也改名为念台。在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他含泪写下“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福建同心地标 | 福州台湾会馆: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

  丘逢甲的念台精舍

福建同心地标 | 福州台湾会馆: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

  丘逢甲诗作春愁

  而当时留在台湾的士人也并未屈服于日本的文化侵略,他们通过开设书房、组织诗社等方式积极抵抗,努力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长……

  

  历经时代变迁,两郡试馆原貌已渺不可寻。2018年,福州市决定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复建台湾会馆。许多台湾民间人士得知消息,纷纷捐献出珍贵的文物史料。

福建同心地标 | 福州台湾会馆: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

  侯官人方家澍(1875-1908)曾任台湾新竹县令,重修明志书院,奖励办学,任职三年,士民大治。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复建后的福州台湾会馆通过历史主题展区、当代专题展区、交流活动区等区域,连接起过去与今天。

  来访者可以透过各方捐赠的史料文物回溯闽台科举制度的渊源、榕台民众交流交往的历史,也可以在交流活动区的“台胞之家”开展教育、经济、文化等交流合作活动,完成一场从古至今的时空穿越。

  会馆自2020年11月揭牌以来,迎接参观宾客超过40万人次,再现了当年台湾士子下榻会馆时,热络的闽台文化交流场景。

  来源:《福建统一战线》编辑部、福州市台联